穗花蛇菰與野菰
坊間傳言蛇菰浸泡成藥酒飲用,具有壯陽的效果,可提升性能力。年過五十的王先生雖對此效果存疑,但經友人的強力推薦誇說,他口中雖說無稽之談但心中卻躍躍欲試。中秋過後,王先生獨自一人至東勢與和平山區採取蛇菰,自行浸泡成藥酒,飲用數月,並擇花好月圓之日,欲展往日雄風。正當行房之時,王先生卻因不舉而房事告吹。
王先生事後請教醫師,有關於蛇菰浸酒能壯陽助性之事。醫師表示台灣常見的蛇菰稱為「穗花蛇菰」,在臨床上並無實證研究蛇菰具有壯陽之功效。且藥酒使用應依照不同的體質與劑量,不要自行任意服用,以免造成不良之影響。很多人聽到這些坊間偏方,自行採食,有時因資訊不足,誤服有毒植物,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。任何有關於身體的情形,都應就醫,讓醫師對症下藥,才是最有保證最有效的方式。
王先生很慶幸自己沒有過量與誤服有毒植物,回家後將浸泡的藥酒倒入馬桶,並將蛇菰丟入垃圾桶裡。將醫生所說的用藥安全觀念深植於心,並廣為宣傳。
植物型態:草本,高8-18公分。根莖紅色至棕紅色,分枝或不分枝,分枝時成倒卵形,不分枝時呈不規則球形,長3.5-5公分,直徑2.5-3公分,表面密被顆粒狀粗疣瘤,並有明顯淡紅色或淡黃色星芒狀皮孔,頂端的裂鞘4-6裂。花徑長1-9公分;鱗狀苞片肉質通常對生,內凹,長1.5-2.5公分,寬達1公分,多少抱著花莖。花雌雄異株(序);雄花序成穗狀,綠色帶紅色,後漸呈紫紅色,4.5-12公分,雄花疏生,無梗,黃色,花被裂片6,不等大,其中、上、下(花被)裂片各1枚,側(花被)裂片4,較小,聚藥雄蕊近圓盤狀,花藥短裂,藥室多數;雌花序紅色,卵形或長圓狀圓柱形,長3-6.5公分,直徑1.5-2.5公分,先端鈍或近銳尖,子房近球形,著生於附屬體基部,花柱絲狀,比子房長2-3倍,附屬體呈長棍棒狀,長達1mm,先端平坦或稍突起,基部纖細。花期8-12月。
主 產 地:生於海拔700-2400m的山谷闊葉林中。分布於江西、台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雲南等地。
功能/主治:涼血止血,清熱解毒。主治肺熱咳嗽、吐血,腸風下血,血崩,風熱癍疹,腰痛,小兒陽莖腫,痔瘡,疔瘡腫毒。
化學成分:從穗花蛇菰中分離得到8個化合物,分別為蛇菰素A,蛇菰素B,β-香樹脂醇乙酸酯,Monogynol A,羽扇豆酮,咖啡酸乙酯,兒茶素,1-ο-(E)-caffeoyl-3-ο-galbyl-β-D-glucopyranose。其中化合物Monogynol A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得之成分。
![]() | 台灣有五種蛇菰,其中以穗花蛇菰最為常見,此株為寄生性草本植物,生長於1000到1500公尺左右的山區。雌雄異株,雌花呈橢圓狀圓柱形,雄花為較高大的圓柱形。葉片為鱗片狀,無葉綠素,不行光合作用,端賴吸收寄主的養分維生。根及莖為肉質,全株為鮮紅色,高度約在10到20公分之間,通常寄生於高大樹木的樹根上。此株的寄生方式,是以地下根莖包住寄主植物的根,再吸收寄主的水分及養分。平時蟄伏於地下,每年9到12月份時,會從地下冒出一根根鮮紅色的花穗,並且會分泌蜜液以吸引動物幫它傳播花粉,但開花後即迅速枯萎。 |
| |
台灣各地低山帶、平野還算常見的寄生植物。本身沒有葉綠素行光合作用,必須寄生在其他植物體上吸取養分生存,多寄生於五節芒、甘蔗等根部,因此有蔗寄生之名稱。春夏間開花花謝後結種子,冬天枯死。藥性屬涼,味苦,有涼血消腫、解毒清熱之功效。民俗療法有多種功能,治療扁桃腺發炎、尿道感染、骨髓炎,另治毒蛇咬傷。蛇毒分為出血性和神經性毒,本品應該用來治療出血性毒,但是目前蛇毒血清效果可能好很多,而且更安全。 |